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蔡义清:如何评估综合能源服务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來源:管理 發布時間:2020年9月11日

重視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與認定

——專訪中電聯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蔡義清

記者  鄭徐光

日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發布《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旨在引導從事綜合能源服務相關單位提升服務能力和質量。圍繞該辦法,本刊專訪了中電聯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蔡義清,請他分享了對綜合能源服務業態發展和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的思考。

記者:在您看來,近幾年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態勢如何?

蔡義清:近三年來,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快速。一是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為代表的電網企業推動綜合能源服務產業鏈加速升級,二是發電集團紛紛邁出開展綜合能源服務的實質性步伐,三是一些其他非傳統電力企業以綜合能源服務為方向加速自身轉型。

具體來看,2017年10月,國家電網發布了《國家電網公司關于在各省公司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意見》,以此為起點,我國綜合能源服務業務逐步推開。其中,2018年,國家電網組建了26家省級綜合能源服務公司;8月,華潤智慧能源公司成立。2019年1月,南方電網產業部印發《關于明確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聚焦新能源、節能服務、能源綜合利用、電能替代、儲能、科技設備、創新服務、“互聯網+”等八大業務板塊 ;同年5月,中國華電發布《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綜合能源服務業務行動計劃》;8月,中國華能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在售配電及綜合能源服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2019年,國家電網實現綜合能源服務營收110億元,同比增長125%;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有限公司實現營收15.18億元,同比增長24.5%。2020年,國網節能服務公司正式更名為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當年營收目標定為200億元。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有限公司正沖刺IPO。

近兩年,中國大唐、國家電投、陜西地電、京能集團等國有能源電力企業也紛紛成立綜合能源業務公司,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大力推動綜合能源服務公司混改。相較于傳統的電力企業能以較快的速度實現對熱、冷、氣、新能源等非核心優勢資源的整合利用,非電力企業的稟賦差異較大,如以新能源立身的協鑫集團等企業重聚焦新能源為主的綜合能源供應,加速推進公司形態的轉變。

記者:您如何評價綜合能源服務市場當前的發展狀況?

蔡義清:對于綜合能源服務的意義價值,業界探討已較多。綜合能源服務具有多元協同、互補互濟等優勢,在降低用戶用能成本,提升能源生產、利用效率上被寄予厚望,由此可能存在巨大市場空間。這也是國內外傳統能源電力企業、新能源企業以及科技企業等積極布局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的關鍵考量。

近三年來,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相關項目試點不斷增加,正由示范試點向商業化初級階段過渡。但現階段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比如商業模式、管理體制、綜合規劃、技術優化等還受到很大制約,限制了其商業化進程,這也是產業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記者:中電聯科技中心剛發布了《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基于何種考慮開展這項工作?在研究編制這份文件中,如何界定綜合能源服務機構的業務類型?

蔡義清:在我們看來,綜合能源服務是電力需求側管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的重要內容。在《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修訂版)中提出的節約、環保、綠色、智能、有序“五個”用電,所實施的內容其實就是綜合能源服務的內容。同時,我們從2014年開始培育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截至2020年5月末,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服務機構共163家,其中一級機構37家,二級機構126家。

基于上述工作和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眾多市場主體進入、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實際,中電聯科技中心于2020年著手開始進行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工作的研究,并于3月開始編制《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管理辦法》,以促進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維護能源服務市場秩序,打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提升從事綜合能源服務相關單位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目前,國內外對綜合能源服務的概念內涵尚未有統一界定,其所包涵的業務類型也多是結合產業實踐在外延上進行列舉。在實踐中,不同企業的某種業務類型上名稱相同,其商業運行模式可能也有差別。

根據我們的調研和歸納統計,我們認為,綜合能源服務業務范圍主要包括:能源規劃設計、能源診斷咨詢、增量配電網建設、用戶側分布式能源投資建設(例如風電、光伏、儲能、充電樁等)、能源監測監控、能效管理、需求響應、電能替代、電能質量治理、智能運維、資源綜合利用、智能用電產品開發、售電等能源交易服務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夠為終端用戶提供上述專業的、多元化的能源服務的機構,我們即視為綜合能源服務機構。

記者:評估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主要從哪些指標著手,如何評價?

蔡義清:根據我們的研究,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包括綜合能力評估和專項能力評估。在獲得綜合能源服務能力等級的同時,也將獲得專項能源服務能力等級。綜合能力評估內容包括基礎能力、專項能力、技術能力、人員能力和信用能力五個一級指標。其中,基礎能力指標包括企業資質、財務水平兩個二級指標;專項能力評估范圍包括業務集成、規劃設計、咨詢服務、光伏建設、風電建設、儲能建設、充電樁建設、能源信息系統建設、節能服務、電能替代服務、電能質量治理、智能運維、智能設備生產、售電服務等,分別用經營資質、經營規模、項目數量、區域市場和客戶滿意度等五個三級指標對此進行評估;技術能力指標包括產品(技術)水平、技術成果、設備水平三個二級指標;人員能力包括人員結構、持有培訓證書等兩個二級指標;信用能力包括信用記錄、信用等級兩個二級指標。基礎能力、技術能力和信用能力還包括其他幾個三級指標。這構成了我們發布的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記者:對如何進一步提升綜合能源服務機構服務能力,您有何思考和建議?

蔡義清:長遠來看,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前景相當不錯。據國家電網公司預測,2020~2025年,我國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將進入快速成長期,市場潛力將從0.5~0.6萬億元增長到0.8~1.2萬億元;到2035年,我國綜合能源產業發展將步入成熟期,市場潛力可達到1.3~1.8萬億元。

我們發布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讓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自愿申報評估,意在引導機構重視提升相關指標下的服務能力。

我認為綜合能源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能力,一是要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綜合能源服務的業務廣泛,相應的服務能力也是多元化的,綜合能源服務機構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追求主業精并逐步補短板,塑造獨特的核心優勢。二是緊密跟蹤和深度運用能源數字化技術。數字革命與能源革命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能源數字化技術將不斷豐富綜合能源服務的內涵和業務類型,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要加快新技術融合創新和運用。三是深入研究能源改革政策,敏銳把握改革釋放的市場。當前能源改革深入推進,能源互聯網建設、配售電改革、天然氣管網改革等會陸續釋放改革紅利,綜合能源服務機構要善于抓住市場機遇,提供更多樣的服務內容,提升用戶體驗。四是加強行業企業間合作。大型電力企業、中小服務機構、科技企業的服務優勢不同,電網企業與發電企業的服務優勢也有差異,而且綜合能源服務又處于商業化初期,多加強合作,才能加快破解現階段的瓶頸制約,加快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化進程。

?

原文首發于《電力決策與輿情參考》2020年8月28日第33、34期